有些老人身体明明敲响了警钟,却因怕给子女“添麻烦”,硬生生把不适咽回肚里,独自忍耐。这一忍,往往就错过了宝贵的时机,导致病情持续恶化,最终出现转移——患者 刘家敏 男 64岁,因长时间“吞咽困难”确诊:贲门癌伴淋巴转移,至今已11年。
2014年下半年,河南商丘的刘大爷吃饭时总感觉喉咙里像卡着什么,咽东西越来越费劲。64岁的他,是典型的“中国式父亲”——能忍则忍,不愿给家里人“添麻烦”。他把这份不适默默咽下,一忍就是好几个月。直到症状越来越严重:起初只是吞咽时微微发梗,到后来开始疼痛,最后只能就着温水勉强吃些流食,这才被老伴发现了端倪,带着他去往县医院检查,医生告知:“高度怀疑是癌。”
老伴瞬间慌了神,当即联系在外务工的儿子。儿子赶回家后带着父亲直奔林州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,得到还是同样的结果——癌症。
病情刻不容缓。医院和儿子迅速商定手术方案。2014年12月2日,刘大爷被推进手术室,切除了部分食管和胃。术后的病理报告显示:食管胃交界局限溃疡型中分化腺癌,肿瘤浸透肌层达浆膜下,淋巴转移。
展开剩余63%“出现转移了,必须尽快开始化疗!”医生的建议斩钉截铁。然而,儿子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。
据刘大爷儿子回忆说:“俺当时给医生说的是‘先回家过个年休息休息’,其实不是!”手术室里残酷的现实深深刺激了他:“和俺爸一起做手术的一共3人,一个手术完第2天人就走(去世)了,另一个一听这(消息),吓得赶紧转院跑了!这我也吓够呛”巨大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下,他对父亲撒了谎:“我就给俺爸说‘手术做完了不用给给医院待了’,赶紧给出院手续办了!”
就在办理出院、心乱如麻之际,儿子在隔壁病房看到一本名为《关爱生命》的小册子。他借来翻阅,里面关于肿瘤防治的知识,特别是袁希福院长的“三联平衡”理念,让他心头一动。“我说郑州吧,怎么着也算是个出路。” 这个偶然的发现,成了绝望中的一丝微光。出院手续刚办完,儿子没有带父亲回老家休养,而是直接踏上了前往郑州的路。
2014年12月29日,儿子带着父亲来到袁希福老中医处,一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,拿了10天的中药。令刘大爷和儿子没想到的是:刘大爷能吃饭了!虽然只是开始,但这给了全家人莫大的鼓舞。
此后,刘大爷坚持继续服药,感觉身体一点点硬实起来,精神头也足了。
时光荏苒。2024年4月26日,刘大爷受邀参加了“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·龙年中国行”活动,儿子全程陪伴在侧。这10年间,儿子心头那根弦从未真正放松,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复发和转移的阴影。然而,父亲却仿佛活成了“没事人”——在家和老伙计们打打牌,系上围裙给家人做顿饭,没事在村里闲逛溜达。
如今,刘大爷的生活,平淡得和村里任何一个健康老人没什么两样。
这11年“没事人”般的寻常日子,是刘大爷的福气,也是对当初那个决断的无声回响。它映照出中国老人深沉的隐忍,也折射出子女面对至亲病痛时的无助与果敢。
发布于:河南省10倍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