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考公人数,规模再上新高,上岸激烈程度堪比“万人过独木桥,九死一生”。
据统计,2025年我国考公人数已达341.6万人,较往年上升了近40万人。
自疫情到来后,无论是985/211毕业生,还是曾在私企拿几十万、几百万工资的职场精英,大家似乎都看透了人生,纷纷加入考公大军。
未来几年,我国“考公热”只会更加白热化。然而,反观邻国日本,考公却显得冷冷清清。
今年,日本47个部门招聘,竟有45个部门未招满,没人报考,人数再次降到最低,可谓考公“寒潮”。
要知道,1990~1999年间,日本也曾经历过与中国相似的考公热,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,日本一步步走到了考公遇冷的境地。
照日本这面“镜子”,我国未来的考公是不是会再次上演和日本一样的考公史,公务员会不会不“吃香”了?
事实上,自2012年达到峰值后,报考日本公务员的人数已经连续13年下滑。
数据显示,报考综合职位的人数从2012年的2.3万人减少到2023年的1.4万人,10年减幅为40%。
一般岗位报考人数也是连续3年下降,去年更是减少了7.9%。
为扭转报考遇冷的局面,日本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比如把公务员工作时间调整为“上四休三”。
然而,这项令不少我国人心生羡慕的政策,却在日本国内遭受阻力。
《日本经济新闻》的采访中,有57%的被采访者反对这一政策,支持者仅有37%。
除了缩短工时,日本还连续3年给公务员涨薪。
按现行汇率折算,公务员平均一年工资比全日本劳动人口一年人均工资要高出10万元人民币。
令人意外的是,面对如此“高薪”,日本顶尖大学许多要就业的学生却不为所动。
2024年,选择公务员职位的大学人数降至189人,占比仅9%,延续了下降趋势。
回望20世纪90年代,日本的“考公热”却风靡全国。
那十年间,考公人数连续激增,前五年,就涨了近一倍。
彼时,日本经济泡沫破裂,股市暴跌,裁员潮此起彼伏,企业倒闭频发,大学生就业率直线下滑。
为了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,大量人群涌入考公大军,寻求这一稳定职位。
那时,日本公务员确实是名副其实的“香饽饽”。
部分地方公务员工资甚至超过1000万日元,比一些三菱、丰田等名企工资还要高;在相亲市场,只要说明公务员信息,相亲成功率据说能提升40%。
如此“吃香”,公务员工作自然“一位难求”。
1996年,某些职位的竞争更加激烈,平均达到101个人竞争1个职位的现象,落榜者中不乏东京大学的高材生。
同时,考公的火爆也带动了相关培训产业的繁荣。
东京大学校园内一天能举办超过30场公务员备考讲座,法学部学生几乎全员参与,相关辅导书籍经常脱销。
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其著作中也描绘了当年的情景:从大学一年级开始,几乎每个有志于此的学生都会自费投入公务员备考。
回顾日本考公史,从“烈火烹油”到“门庭冷落”,不禁令人唏嘘,更难以置信:“铁饭碗”竟也会遭人冷落?
有人会好奇,日本“铁饭碗”为何不是毕业生的首选了?
首先,经济回暖,日本企业加薪,体制却降薪。
实际上,自21世纪初起,由于财政压力,日本公务员体系经历了持续降薪的过程,从鼎盛时期的约1000万日元减少至如今的约684万日元。
甚至有公务员为维持生计兼职开网店、写小说,更夸张的是,还有公务员去偷东西,下班后去酒吧“陪酒”等。
相反,随着日本经济的缓慢复苏,企业利润增加,从2020年起,日本很多企业开始涨薪,尤其2024年,企业涨薪来到历史最高,平均调薪率达到5.28%。
不少大型企业涨幅超过10%,丰田、三菱等巨头更是开出千万日元的优渥薪水。
面对日益缩水的薪资差距,许多大学毕业生自然更倾向于选择薪酬更具竞争力的私企。
其次,日本体制工作负荷量巨大,盛行加班。
据统计,9.1%的公务员每月加班超100小时,30%公务员超80小时。
一个心酸的现象是,只要是办公的地方,就会灯火通明,被戏称为“不夜城”。
一位前女性公务员曾透露,她曾连续两年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工作到凌晨一两点。疲惫时只能在卫生间休息十分钟,就得立刻返回工作岗位。
总计下来,每月加班时长多达135个小时。后来,由于支撑不下去,只能被迫离职。
相比私企每月小于10小时加班时长,日本公务员就有点过度剥削员工。
最后,日本年轻人数连年降低,“蛋糕”越分越小。
据日本统计,2022年,22岁人口仅余124.7万;预计2025年,18岁成年人口将跌至109万。
日本年轻群体规模连续44年萎缩,较90年代高峰期近乎腰斩。
人口逐年下跌,但日本公务员招聘需求却增大了,从2012年到2021年,公务员招聘职位增多了172%。
要知道,年轻人数蛋糕就那么大,每个行业都去分一点,公务员职业自然会分得少一点。
未来,随着日本年轻人数的变少,公务员招聘形势只会更加严峻。
看到日本考公寒潮,众多国人不禁想到我们自己。
想要了解中国考公趋势的变化,参考同为东亚发达国家的日本在公务员政策上的历史变迁,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
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,无论向哪边过度倾斜,往往容易引发新的矛盾。
这就不难理解,当年日本考公的过度“狂热”,最终几十年后遭遇了危机。
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,为解决经济危机难题,日本大举投钱基建来缓解经济压力,从而增加了地方部门收入。
地方公务员的待遇也随之升高,达到千万日元级别,这成为当时考公热的重要推手。
然而,由于基建开支太大,中央部门却要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。1996年,日本所欠国债达到244万亿日元,接近GDP的50%。
财政困境紧迫,日本不得不砍下第一刀:大规模解雇非正式雇员。
到了1998年,亚洲金融危机爆发,日本中小企业与部分银行接连关门,日本不得不调整政策,暂缓基础建设,转而帮扶中小企业。
但这又带来新的问题:基础建设暂缓导致地方部门没了收入,不少地方部门甚至陷入发不出工资的窘境。
紧接着,第二刀落下:日本整改公务员薪酬体系。
1999年起连续五年降薪,至2003年人均年薪缩水大约16.3万日元,实际收入较90年代峰值暴跌约40%。
再看如今日本公务员一年的薪水,已经降到470万日元,不足巅峰1000万日元的50%。
回看我国的发展路径,不难发现与昔日日本相似的影子:大搞基建,暂缓基建,扶持中小企业等。
日本公务员“失落三十年”的起点,恰是经济增速换挡与少子化加深的叠加期,这与当前中国人口、经济双转型高度相似。
虽说两国是不同的政策经济文化体系,但对于当下考公人来说,未来公务员是不是依旧“吃香”,确实应该打个问号。
另外,最新消息,越南裁掉2万个公务员岗位,未来还有10万个铁饭碗被砸碎。
这些不仅仅代表劳动力市场的局部变化,更是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层信号。
未来,你还会继续考公吗?
-END-
10倍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