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刘裕这一托孤,直接断送了亲生儿子的命,历史记住了这场失败,因为它不是外患入侵,不是权臣造反,而是四位“托孤大臣”联合动手,把太子一步步推向坟墓。
皇权没垮,却亲手撕碎了皇位的尊严。
刘裕晚年的托孤安排他是南朝开国皇帝,斩群雄、平割据,北伐南征,打下半壁江山,号称“南朝第一帝”,可他最后一笔,却写得草率而致命。
刘裕,字德舆,原是寒门出身,靠军功起家。灭桓玄、平刘毅、夺刘义隆的皇位,一步步坐稳了大宋江山。公元422年,60岁的他命不久矣,躺在建康宫中,一场托孤的安排即将拉开帷幕。
刘裕画像
展开剩余89%太子刘义符,此时年仅17岁,这个孩子虽为长子,却从未经历过军旅、政务或朝廷权谋。
更关键的是,他在刘裕心中,也不是“最理想的接班人”。史书称他“性轻浮,不恤政务,喜嬉游”,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没心没肺,缺乏定性。
可问题是,刘裕没得选,他只能留下四位托孤大臣: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、檀道济,让他们扶持太子即位。
这四人不是泛泛之辈。
徐羡之,官至司空,是刘裕的心腹老臣,精于权术,历经三朝,谨慎沉稳。
傅亮,尚书仆射,文人出身,深得刘裕信任,甚至能代皇帝起草诏令。
谢晦,领军将军,曾随刘裕北伐,多次担任要职,能力极强。
檀道济,护军将军,刘裕最信任的将领之一,镇守边境、手握兵权,镇得住局面。
四人中,刘裕临终时特别叮嘱太子:“谢晦屡从征战,颇识机变,若有同异,必此人也。”这不是夸他,而是提醒,这个人最可能变脸。
皇帝知道谢晦有野心,知道托孤是一场冒险,可他仍照旧安排,因为四人互相制衡,彼此牵制,是他以为最安全的布局。
错就错在这一笔,他托付的是“臣”,但留下的却是“权”,而且一托四人,不是托孤,是放权给政治赌博。
刘义符登基后的表现父亲刚刚驾崩,朝堂肃穆,可刘义符,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坐的是把刀椅子。
公元422年,太子刘义符即位,史称宋少帝,这位少年皇帝,登基时还没褪去少年人的浮躁。他从未打过仗,从未参与朝政,皇位几乎是天上掉下来。
问题立刻暴露,他爱玩,不理政务。
史书用一句话形容:“少帝性轻狎,好游畋。”成天带着宦官、近侍出游、打猎,玩鹰逗狗,嘻笑胡闹,朝政谁管?四位托孤大臣管。
他对权臣毫无戒心,也毫无应对之策。有一次,傅亮上奏,说国库紧张,请陛下节用为先,他不但不听,反讥一句:“你们不是管钱的吗?拿来就是,和朕说这些干什么?”
刘裕在世时,这四位大臣一个比一个恭顺;可刘裕一死,皇帝这尊“太子爷”坐上龙椅,反倒成了摆设。
少年皇帝开始疑心,谢晦入宫时总不跪拜,语气平常,眼神直视;檀道济外镇有兵,朝廷对他动不了手;徐羡之和傅亮总是密谈,不让皇帝参与。他逐渐意识到,他在宫里,才是真正被“监视”的人。
可他没胆子反制,他能做的,就是摆谱、甩脸子,结果更惹得四人不满。
宫中风言风语传开:“少帝无道,不配承继大统。”有一次,刘义符在御花园狂笑一整天,谢晦回来后私语道:“此人荒忽,不可久安。”
托孤大臣们的信心彻底丧失。
不是皇帝想杀臣子,是臣子决定换皇帝,就在刘裕尸骨未寒之际,他们已经私下议定:这皇帝,得换。
问题是谁来换?怎么换?什么时候动手?背后还有个关键变数,檀道济手握重兵,若不同意,谁都不敢动。
于是,三个内臣凑在一起,决定“请檀道济回来吊丧”。
檀道济画像
看明白了吗?他们不是真的要他吊丧,是要他“脱离兵权防地,进局入局”,等你进了建康城,我们再合谋处置。檀道济回来了,他们也有了最后的筹码。
他们动手前只用了两年,没再等皇帝犯大错,因为在他们眼里,这位“少帝”活得越久,朝廷越危险,局势越不可控。
从托孤到废帝,仅两年,历史记不住少帝说过什么话,却记住了他的一生只是一场托错了人的悲剧。
四大托孤大臣的废帝行动事情到了景平二年(公元424年)四月,局势正式收紧,表面风平浪静,实则刀光剑影。
宫中没有半点风声,只有密语,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三人早已串联完毕,唯一的障碍就是手握重兵的檀道济。这人镇守南兖州,军权在握,地盘在外,是真正的“动不得”。
怎么让檀道济入局?三人决定先用情义做幌子,再以“皇帝”做借口。于是发诏:“父皇驾崩,朝廷哀戚,檀将军应速回建康吊丧、议政。”
这封诏书不由皇帝起草,而是傅亮亲笔代诏。这时候皇帝已经没有实权,哪怕调兵遣将的诏书,也不是他能说了算的事。
檀道济接诏时,其实心里有数,他明白建康风云已变,但他还是回来了,他相信自己战功赫赫,威望足以保命,更何况,他不回来,也意味着叛逆。
他走进了一个布好的局,他刚进建康,谢晦就带兵入宫。,羡之和傅亮守着中枢,控制皇城。檀道济的部下被分散调遣,权力被掏空,他一进城,什么都晚了。
废帝行动从头到尾,没有激烈抵抗。
四月某日,皇宫深夜,兵马悄然入驻,皇帝的近侍早已被换防,刘义符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押解软禁,无廷争,无退路,连个反抗的人都没有。
他们给他一个罪名:“轻佻无礼,荒嬉失度,不可以承继祖业。”
徐羡之等三人联合发布诏书,废黜刘义符帝号,降为“营阳王”,从皇帝一夜之间变成了“闲人”。随后,他被迁至丹阳郡的寻阳宫,名义上“闲居自省”,实际上是圈禁。
仅仅两年,这位年仅19岁的少年皇帝,被亲手送上了死路。
时间到了七月,一个更冷的命令下达了,徐羡之等人密议后,命手下将刘义符杀害于寻阳宫。他没被公开处死,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,只是被悄悄处决,尸体用帛布裹起,草草下葬。
刘裕画像
你说荒唐吗?父亲刚驾崩两年,四位“辅佐大臣”就联手废杀幼主,这不是外患逼宫,这是托孤托出了刀。
这一夜,刘裕的帝王梦彻底破碎,他建国、征战、托孤,精心铺排的一切,只换来儿子一具尸体。
这,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托孤。
事件的后续发展少帝一死,接班人必须立刻到位,徐羡之等人早有安排。
他们选中了刘裕的第三子,刘义隆,当年也只有20岁,比刘义符大不了多少,却沉稳持重,朝中官员也支持他,说他“器度宽明,可承大统”。
刘义隆画像
一场皇位更迭就此完成,没有外敌入侵,没有宗室内斗,只是几位大臣,一纸诏书、一次杀令,换了一个天子。
可更戏剧性的一幕还在后头,新皇帝刘义隆登基后,对这几个“辅政之臣”表面信任,内心却早早起了戒心。
三年后,刘义隆借故将谢晦调任荆州刺史,命他镇守外地,谢晦心知不妙,拥兵拒诏,结果遭遇围剿,被斩于江州,首级传回建康。
紧接着,傅亮、徐羡之也被一一处置。诛杀没有公开审判,都是秘密命令,先贬后杀,手段极狠,傅亮被赐死,徐羡之被处决,家属皆遭流放。
檀道济活得稍久,但最后也没逃过命运,一次酒后失言,被告“有异志”,被刘义隆下令杀于狱中。
他们杀了一个皇帝,却最终死在另一个皇帝手里。
历史冷酷地记录了这一切,没有夸张也没有修饰,杀人的是辅政之臣,继位的是亲兄弟,局中人没有英雄,全是算计。
刘裕托孤失误的代价,不仅是儿子的性命,更是亲手把皇权递给了一帮养虎为患的权臣。他本想用四人制衡之法,结果却留下了四人合谋夺权之局。
后世很多人把这场托孤称为“失败的极致”,不是刘义符蠢,是他根本无从抵抗;不是大臣强,是皇权本身被掏空。他一出生就是皇子,一登基就是傀儡,一死连名分都没剩。
读到这里,很多人会问:是不是所有托孤结局都这么惨?不一定。可有一点永远不变,如果托孤人手上没留刀,死后就是刀下亡人。
发布于:山东省10倍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