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,土木堡,五十万明军灰飞烟灭,皇帝朱祁镇成了俘虏,京军三大营的精锐全军覆没,一个王朝的军事脊梁断了。
土木堡的血与火朱祁镇九岁登基时,谁能想到这个孩子会把大明朝拖入深渊。
太监王振怂恿皇帝御驾亲征,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前线,结果呢?瓦剌铁骑如入无人之境,明军望风而逃。
卫所制彻底露馅了。
军户逃亡成风,军官断层严重,那些世袭的指挥使们,早就忘了祖宗是怎么打仗的,他们只会克扣军饷,欺压百姓。
展开剩余90%真正的战斗?交给别人吧。
明朝初年,朱元璋设立卫所制,理想很丰满:军户世代从军,平时屯田自给,战时披甲上阵。这套制度在洪武、永乐年间还能运转,到了宣德之后,彻底变味了。
军户地位低下,被视为贱民,有钱的想方设法逃脱军籍,没钱的只能忍受。军官们把士兵当奴隶使唤,种地、修房、做买卖,什么都干,就是不练兵。
土木堡一败,边防空虚,蒙古骑兵嗅到了血腥味,他们开始频繁南侵,明朝的将领们突然发现,手里的军队根本打不了仗。
卫所兵沦为农奴,这些人拿着锄头比拿刀枪更熟练,朝廷被迫募兵,问题是募来的兵同样不堪一击,纪律涣散,战斗力差得要命。
招募来的士兵大多是游民、流民,他们为了一口饭参军,忠诚度可想而知,打胜仗还好说,一旦败退,立马作鸟兽散。
边将们急了,他们开始自募"家丁",这些人不是普通士兵,而是将领的私人武装。
嘉靖年间,朝廷默认了这种做法,理由很现实:花小钱办大事。国库空虚,养不起大军,让将领自掏腰包养兵,何乐不为?
李成梁在辽东最先尝到甜头,这位从朝鲜内附的汉人后裔,知道边地战争的残酷,他用家丁重建"辽东铁骑"。这支队伍威震各女真部落,敌人听到李成梁的名字就胆寒。
家丁制度就这样诞生了。
魔鬼训练营想成为家丁?先过三关。
第一关:出身。李成梁专门招募蒙古降兵和边地悍卒,这些人从小就在刀尖上讨生活,矿工也是好选择,体力够强,不怕死。
史书记载,李成梁家丁多由归顺蒙古人组成,原因很简单:他们既懂骑射,又有野战经验。
游牧民族的孩子三岁就能骑马,五岁就会射箭,这种天赋是农耕民族学不来的,李成梁看中的就是这一点。
第二关:体能。负重奔跑是基本功,沙袋绑腿练足力,要能穿着几十斤重甲连续行军,《练兵实纪》详细记录了这些训练方法。
戚继光在南方练兵时就强调体能训练,每天负重三十斤跑十里,不达标的直接淘汰,家丁的标准更高,负重五十斤跑二十里是起步价。
练刀法要砍竹子,从细竹开始,逐渐加粗,最后能一刀砍断碗口粗的竹子才算过关。练枪法要刺稻草人,稻草人里包着铁板,枪头要能刺透铁板才算合格。
第三关:武艺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长枪、弓箭、刀盾,每样都要练到炉火纯青。实战演练更狠,模拟蒙古骑兵战术,夜间突袭,地形利用,训练强度堪比地狱。
李成梁手下最多时有3000家丁,这些人的粮饷是普通兵的十倍,装备更是精良到令人咋舌。
家丁的铠甲都是定制的,布面铁甲,内衬丝绸,外包牛皮,既轻便又防护,头盔上还镶嵌着宝石,不是为了好看,而是为了在战场上识别身份。
兵器更是精品,刀剑都是名匠打造,钢质精良,锋利无比,弓箭的射程比普通兵器远一倍,箭头淬毒,见血封喉。
家丁与将领形成特殊关系,李成梁认了不少义子,血浓于水的纽带让这支队伍无比团结。
训练之外还有精神锻造,优厚待遇是一方面,纵容劫掠是另一方面,让贪婪激发战斗欲望。
家丁战死,家属能得到丰厚抚恤,子女可以世代为家丁,这种世袭制保证了队伍的延续性。
这样练出来的家丁,一个能顶十个普通兵。
以精破众的战场法则家丁怎么打仗?核心是"斩首战术"。
不跟敌人正面硬拼,专门找敌军指挥部下手,击杀首领,整支军队就散了。
这种战术来源于游牧民族的特点,草原上的部落联盟松散,首领一死,各部立马分崩离析,汉人将领学会了这一招,反过来对付游牧民族。
装备优势明显,家丁配备布面铁甲,防护力远超蒙古轻甲,三眼铳、长柄大刀,每件武器都是精品,战马更是人均一匹,机动性碾压普通骑兵。
明朝的火器技术领先世界,三眼铳射程远,威力大,一发下去能打穿两层甲胄。集束火箭更是大杀器,一次发射几十支,覆盖面积极大。
战场配置有讲究,家丁冲锋破阵,普通士兵跟进收割,形成"尖刀-犁庭"组合。
具体战术是这样的:家丁骑兵先用弓箭远射,消耗敌军有生力量,然后突然加速冲锋,专攻敌军薄弱环节,一旦突破,立即深入敌阵,寻找并击杀敌军首领。
普通步兵负责阻击敌军增援,骑兵负责扩大战果,整个过程配合默契,行云流水。
李如松在宁夏之役中展现了家丁战术的精髓,万历二十年,哱拜叛乱震动全陕,李如松临危受命,率领各路援军围攻宁夏城。
哱拜原是蒙古人,归降明朝后积升都指挥,他手下有标兵家丁千余,专制宁夏多年,万历十九年,因为粮饷问题与巡抚党馨发生冲突,次年二月,哱拜联合儿子哱承恩发动叛乱。
叛军杀死党馨和副使石继芳,焚烧官署,占据宁夏镇,还联络套部蒙古,声势浩大。
李如松到达后,仔细观察地形,发现宁夏城虽坚固,地势平坦,适合水攻,他先用土垒战术,后用水攻,决开黄河,水淹宁夏城。
城内弹尽粮绝,军心涣散,叛军内部开始火并,九月十六日,李如松组织敢死队攻城,家丁率先登城,插上明军旗帜。
哱拜见大势已去,合家自焚,叛乱平息。
朝鲜之役中,李如松再次证明家丁的威力。万历二十年,日本入侵朝鲜,明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助,李如松率四万明军渡江作战。
平壤城下,他率军与小西行长激战,明军火炮齐发,声如天崩地裂。朝鲜史书记载:"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,而声声各闻。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,犯之无不焦烂。"
李如松部署精妙,北攻牡丹峰,西攻七星门和普通门,南攻芦门,给日军留出东面退路,避免困兽犹斗。
家丁冲锋在前,日军节节败退,最终全歼日军万余人,小西行长率残部逃往汉城。
碧蹄馆一战,李如松"独与家丁骑马者千余驰赴之",亲临一线指挥作战,这种战术需要主将与家丁紧密配合。
战斗中,李如松遭遇日军猛将,双方单挑,李如松险些败北。关键时刻,二弟李如柏赶到助战,五弟李如梅在七十步外弯弓搭箭,一箭射中日将左肋。
这个细节展现了家丁作战的特点:配合默契,互相支援。
家丁作战的秘诀在于速度和精准,找到敌人薄弱环节,集中优势兵力突破,普通士兵负责跟进扩大战果。
双刃剑的宿命家丁制度救了明朝,也害了明朝。
救的一面显而易见,宁夏之乱、万历朝鲜战役,家丁都是先锋主力,李如松父子威名远播,敌人闻风丧胆。
害的一面更致命。
将领开始依赖家丁,普通士兵成了二等人,待遇差距越来越大,军队出现"嫡系-杂兵"分化,整体战力不升反降。
虚饷冒功成了家常便饭,将领以家丁名义克扣军粮,激起兵变,大同兵变就是典型例子。
更严重的是军阀化倾向。家丁只听将领的,不听朝廷的,一旦将领有异心,后果不堪设想。
万历四十七年,萨尔浒之战爆发,明军投入十万精锐,号称"四路进攻",结果全军覆没,家丁损耗殆尽。
这一战暴露了明军结构的脆弱性,过度依赖少数精锐,缺乏整体作战能力。家丁虽强,数量有限,一旦损失,无法补充。
讽刺的是,后金借鉴了明军家丁模式,八旗亲兵制度就是家丁制的翻版,明朝培养出来的制度,最终被敌人用来灭亡自己。
李如松万历二十五年调任辽东总兵,次年四月,鞑靼土蛮犯辽东,他率轻骑进击,遇敌数万人,五千余人不敌身亡,卒年五十。
一代名将陨落,家丁制度的黄金时代也走向尾声。
家丁制度反映了明朝军事的根本问题,制度设计有缺陷,只能靠个人能力弥补,这种弥补是短期的,不可持续的。
当那些有能力的将领相继离世,制度的弊端全面暴露。明朝军事力量迅速衰落,最终在萨尔浒血战中一败涂地。
从土木堡到萨尔浒,明朝军事制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轮回。家丁制度是这个轮回中的重要一环,它曾经挽救过明朝,也最终埋葬了明朝。
历史就是这样残酷,没有永远的制度优势,只有不断的兴衰更替。
发布于:山东省10倍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