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夏天,东京多家连锁超市贴出“每人限购一袋米”的告示,日媒把这波抢购叫“令和米骚动”。首尔不少社区超市也把米价牌往上调,普通家庭一月的吃饭账单眼看着涨。因为这个,中日韩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“背米出国”的视频,讨论很热。
先说一个被广泛转发的现场。2023年12月,青岛胶东机场,有旅客托运多袋真空大米被判定超重,现场争执,航班延误。后来,往返中韩的航线上,背米的人确实多了起来,有人算账:机票不贵,国内买米也不贵,到了韩国转手能赚。这事儿在机场和海关都引起注意。
这里涉及一个事实:中韩米价差距确实存在。国内常见品牌,几十斤的价格多数在普通家庭承受范围内;韩国这边,同样重量,标价明显高。再说汇率和渠道费,差距就更大。结果就是,零散的人开始靠行李额度“带货”,不算大生意,但话题性强。
为什么韩国米这么贵?绕不开一个组织,韩国的“农协”(NongHyup)。它不只是卖农资、收粮,还开银行、做媒体,和政府沟通很频繁。很多年里,农协一直强调“吃国产米”,反对进口,舆论也跟着走。因为这个,市场上外来米不多,本地米就更容易涨价。
同样重要的是,韩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引导农户减少水稻、改种其他作物,目的是稳住农民收益。这套下棋的思路在丰年没问题,一旦遇到减产,就容易缺口。政府会释放部分储备稻谷,拍卖或投放,但量有限,缓一时,难保一年。
还有成本这块。韩国化肥、饲料等很多靠进口,2022年到2023年全球价格冲上去,农民种一亩地的成本跟着涨。极端天气增多,暴雨、热浪都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。结果就是,成本涨,产量降,终端价格就不下来。
说回消费者端。韩国统计部门的物价数据里,食品涨得快,米和蔬菜都在榜上。家庭收入涨得没那么快,吃饭这点刚需只能挤别的开销。政府拿出补贴、减税、促销活动,还有节日临时降价,但过了节,标价又回到原处。
隔壁日本的情况,和韩国挺像。2024年夏,超市限购米,就是因为2023年高温造成大量“白垩米”,口感差,能上架的好米不够。加上前些年“减耕补贴”鼓励把水田改种其他作物,存量往下走。老农居多,平均年龄很高,临时想扩种也来不及。
日本媒体报道过,有人跨境背米,也有商社临时增加进口的动作。同样的逻辑:本地供应紧张,外面价格更合适,就想办法补货。韩国这边也常年进口小麦、玉米、大豆,米这类敏感品种过去更倾向本地,遇到短缺就尴尬。
这里要点破一件事。把“吃国产”和“爱国”绑定,容易变成情绪;但一袋米的价格,最后还是由成本、供需和渠道决定。当渠道被少数机构牢牢握着,价格就不容易往下走。政府临时投放储备粮,像是给锅里加一瓢凉水,但火还在。
怎么破?几件事得同时上。第一,适度放开低价进口米的渠道,让超市有更多选择;第二,把补贴从“减种”转向“提产、提效”,让农民在不亏的情况下多种好米;第三,电商和批发链条要更透明,别让层层加价吃掉消费者的钱包。
还有,气候这条线要盯紧。高温、暴雨已经不是偶发,水利、良种、农机都得跟上。把钱用在田里,用在仓里,储备不只看大米,还要覆盖替代粮,这样遇到坏年景,市场不至于一下子失控。
中韩之间“背米”的故事,再说也是一个信号:民生品一旦价差大,就会有人动起来填平它。与其靠安检口拦,不如在政策上疏。只要入口更多、渠道更顺、成本更低,最后大家买到的米就会更稳。
落笔到一个小画面:仁川一个农贸市场门口,傍晚下雨,地面湿漉漉,一位大叔把10公斤的米袋提起来又放下,掏出手机比价,店员低头换了一次价签。下一季新米上市前,韩国会不会真动农协的奶酪,把这袋米的价签压下去?
10倍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